昨天申请了一个大容量的SSD硬盘来提升开发构建效率,同事推荐西数SN770或铠侠RD20,如果是PCIe和M.2规格的电脑可供参考。(顺便知道了原来PCIe4.0的硬盘可以兼容3.0,只是带宽会降级)
工作的主力电脑一台Windows 10的台式机,但个人比较习惯Linux式的命令行环境,所以有了小折腾的过程。
我是对卡顿容忍度低的一个人,几年前申请过把PC内存升级到16G和一块128G的SSD硬盘(安装Windows系统)。 当时微软推广WSL,我满心欢喜,先在家里笔记本倒腾,成功了到公司第一个把PC升级到最新版本(还要用微软易升,每次还要下新版本,此处吐槽),其实到WSL2加入docker支持和性能提升,加上Terminal支持,总体还是不错的。
对Windows态度的转变是最近一年,家里笔记本右键经常卡顿,各种方式无解。笔记本第二块SSD出现过两次无法识别,第一次发生时以为数据盘被毁的恐惧感记忆犹新,实际上放置几天就又能识别了。 公司的128G容量逐渐吃紧,把maven仓库、数据、代码、程序等能放D盘的都挪过去,C盘还是一个来月要清理一次,即使用了TreeSize(disk free)和各种磁盘清理,加上Windows的不稳定(几个月一次蓝屏,程序卡顿)。我也有点厌倦了。
最近一年中多半的时间都在Ubuntu下,是装在机械硬盘的双系统。 由于go、python、node这些项目的依赖库较大,构建时间长,上个月突发奇想,为什么不能把代码放在SSD(Windows占用了),就划了一块数据盘,把代码挪过去,提速果然明显。 又过了半个月,某天睡前突发奇想,为什么不把整个Ubuntu装在SSD呢,于是先折腾,硬生生划了40G(Windows能删的都删了), 第二天一大早提前两个小时到了公司,安装了焕然一新的Ubuntu,那体验就是丝滑二字,让人兴奋幸福的时刻,程序员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。
写了这么多,既是做个回忆。也是想表达,对于电脑我们每天你花许多时间在上面,提升工具效率的效果也是可感知的。 (也曾和同事聊起SSD的事儿,可一方面需要重装系统,另一方面有时大家对卡顿容忍度比较高,或对SSD认识不足,并没有选择像我这样折腾)
对于个人而言,对自己好点,不要追求性价比,买个MBP,或换个舒服点的好显示器,或者多看看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