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久没有更新博客了,有时有记录的想法,觉得不够成熟或不太值得一说,也就过去了。
时隔一年记录下在测试技术上的一些探索吧。
去年还是比较热衷于折腾和青睐Golang的,先是基于HttpRunner v4做了轻度二次开发,实现和完善了接口的功能和压测。 能感知的最大优势是执行很快,部署上二进制多平台也很方便。不过由于内部使用的git服务版本较旧,对LFS支持不太好,造成二进制文件多版本分发不是很方便。 所谓的零编程写测试用例(用JSON维护),其实收益并不直观,企业开发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还是要取一个平衡。
Go开发上扩大的使用范围,引入了req、mqtt和protobuf等三方库。不得不说,Go的性能绝对一流,也是最吸引人的。
去年在前端开发选型上折腾稍多,先是入了vue-vben-admin的坑,由于该框架封装太多而且后期维护乏力(调试困难),对非前端开发还是太重了。在完成了前后端的原型demo后就决定放弃了。 后来又做了go-vue-admin的二次开发,还增加了sqlite的支持,由于该框架和Go绑定较深,不太符合我理想的前后端分离,也在开发原型demo后慢慢放弃了。
因为这两次经历,年初我对技术多了一些思考,觉得这种大而全的框架企业专职前端看不上,非专业的又太重。 实际工作中,大部分人不关心技术细节。所以从核心需求的基本实现起步,依据小而美的选型,持续迭代优化可能更为重要。
工作中会用到Python、Go、Java等,今年页开始弱化了语言本身,更明确语言的工具属性(是不是最擅长某个实现)和社会(是不是符合工作生态,周围人接受度)属性。 所以今年上半年,又更深入的接触了Gatling/Scala,Spring/Java这两大生态。Django/Python也在持续,也是我最熟悉的语言。 其他时间也做了一些琐碎的工作,比如InfluxDB升级到了v2,再次深入了解了oom-killer,通过wondershaper模拟带宽限制等。
去年各大厂开始注重降本增效,互联网高光时刻过后,一切回到从实际问题出发。工作就是在不停的解决问题,随后思考是不是高效的解决了问题。 只看结果和效果,弱化实现过程和技术细节。持续完善测试场景以更贴合真实环境,也是一项不会停步的任务。